雙城共話綠色未來:深港慈善力量聚焦亞洲環保新趨勢

晨光熹微,5月31日的清水灣亦小園迎來了40余位來自香港與深圳的慈善先行者與環保踐行者。遠離都市喧囂,在泥土芬芳與青翠環繞中,一場關於亞洲慈善如何深度參與環境保護的先鋒對話,在躬身稼穡的獨特體驗後熱烈展開。

嘉賓們捲起衣袖,走進田間地頭,親手栽下幼苗,在身體力行中感悟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樸素真理。泥土的觸感成為連接環保理念與實際行動的無聲紐帶。
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
在簡樸午餐後,几位重要嘉賓引領大家對亞洲環保慈善的現狀與發展展開深入交流,激蕩智慧火花。嘉賓們分享了氣候危機如何深刻塑造其個人價值觀與職業使命,凸顯應對行動刻不容緩。亞洲在應對氣候變化時,資金缺口大、脆弱社區適應能力不足、政策協同性待加強以及公眾意識提升等仍是橫亙在前的主要挑戰。

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(CAPS)聯合創辦人夏露萍Ruth博士以其機構重磅報告《綠色重建:應對亞洲氣候變化》為基礎,剖析亞洲十地私人資本應對環境挑戰的鮮明特徵。她指出,亞洲行動往往體現務實性、社區嵌入性與創新性,但也面臨政策環境、數據透明度與跨部門協作等關鍵障礙。報告為資助方提供了極具區域特色的行動路線圖。

企業、投資者和慈善家的“向善資本”被寄予厚望——它能撬動創新解決方案、填補公共資金不足、承擔早期風險並推動規模化。然而,缺乏統一ESG標準、長期耐心資本稀缺、影響力衡量困難以及項目可投性不足等,仍是實踐中亟待突破的難點。

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、致雨慈善基金會主席馬駿博士強調,綠色與可持續金融是驅動亞洲綠色轉型的核心引擎。香港作為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,正積極建設綠色金融樞紐,為區域項目融資;而中國內地巨大的市場規模和“雙碳”目標,則為綠色技術應用與產業升級提供了廣闊試驗場和需求牽引,兩地協同至關重要。

無止橋慈善基金主席、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回顧任內推動多項可持續政策藍圖的經驗,他指出平衡經濟發展與環保目標、爭取廣泛持份者支持、確保政策連貫性與執行力、以及改變公眾長期行為習慣是最大挑戰。他建議善用市場激勵與法規約束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並持續深化公眾教育,方能加速綠色轉型步伐。
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
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(Centre for Asian Philanthropy and Society, CAPS): ⼀家立足亞洲、專注亞洲公益事業發展的獨立非營利研究和咨詢機構,主要在 18 個亞洲經濟體開展⼯作,致力通過亞洲公益及非營利事業管理⽅⾯的最佳實踐推廣,以撬動私有資產推動公共事業發展。

無止橋慈善基金:於 2007 年在香港成立,旨在鼓勵香港和內地大學生運用環保理念,義務為國內貧困和偏遠的農村設計和修建便橋及村莊設施,借以促進香港和內地的溝通,瞭解與融和改善內地偏遠、貧困農村的生活環境和質素,啓發社會尊重、欣賞和保護地方文化、傳統和環境,提倡可持續理念,提供大學生服務學習的機會,親身為村民帶來實質改變。

香港致雨慈善基金會:由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馬駿博士等一批志同道合、熱心公益的人士在香港發起成立的公益基金會,致力於支援與推動在綠色發展、環境保護、應對氣候變化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方面的研究、理念推廣、公益教育和國際合作等慈善事業。「致雨」取自中國《千字文》中「雲騰致雨」一詞,譯為水汽升騰化為雨滴,寓意為滋潤萬物,涵養青山綠水的美好願景。自2023年起,致雨慈善基金會作為有全球超過60家成員機構的可持續投資能力建設聯盟(CASI)的香港秘書處,參與組織了在拉美、香港、湖州、中東、中亞/西亞、非洲等地的一系列綠色金融能力建設活動,接受培訓和受益者已經超過5000人。

曉日春暉公益:於2018年由一眾善長髮起成立愛心獎 - 許曉暉紀念基金,幷以此發起「曉日春暉」系列公益活動,以此紀念許曉輝女士樂於奉獻的一生,延續她的心願,致力提升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青少年自主學習能力,幫助更多弱勢社群兒童點亮人生之光,鼓勵更多人在愛的路上一起同行。